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教育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这四者相辅相成。所以说,素质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那种以为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多学几种“爱好”,拉拉琴、唱唱歌就是素质教育的想法是不对的。很多时候,让孩子有目的地去“学”什么东西,不一定是素质教育;反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孩子有广泛的兴趣,让孩子保持自己的爱好,等等,恰恰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健全孩子的人格,完善孩子的个性,让孩子的潜质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为核心,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0 年在美国举办的“INTEL科学奖”竞赛,是一个小科学家、小发明家“华山论剑”的盛会,吸引了全世界1200 多名中学生参赛,其中包括中国派出的中学生代表队。在900 多项奖中,中国代表队仅仅获得了6 项奖——一个发人深省、令人惭愧、使人心痛的6/900。
如果是考试,我们的孩子可能会获得60 项甚至600 项奖。但是,在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面前,我们的孩子显得苍白无力!
什么叫做高分低能?这就是高分低能!
中国的家庭教育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我们的家长应该常常鼓励我们的孩子、引导我们的孩子到第4 区去活动活动,那里可是诺贝尔奖的竞技场。
建议: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为孩子提供一个既安全,又相对自由的环境,让孩子能进行自己的“实验”和“探索”。
☆要鼓励孩子提问。千万不要对孩子的问题漠然置之。有时孩子的问题可能很“可笑”、很“幼稚”,但再幼稚、再可笑的问题都是出自一颗思考的小脑袋,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萌芽,千万不能讥笑孩子。
☆鼓励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从相反的方向,用超常规的方式进行思考,进行提问。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允许孩子拥有不同意见,鼓励孩子怀疑、挑战家长的意见。
☆鼓励孩子提问的最好方法,是同孩子一起认真讨论问题,一起发现答案。
☆很多情况下,问题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当孩子作出任何与众不同的回答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问题,都应该让孩子自己试一试。
☆对孩子具有创造性的行为或作品,应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保护孩子的个性,保护孩子的创造性。
☆寻找机会全家人一起干一两件有创意的,甚至有点儿“出格”的事。为孩子做一个有点儿创造性的榜样。
孩子的床底下有怪物吗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留给自己一两个印象深刻的恐怖故事,什么茅坑下面伸出一只小红手“讨”手纸啦,什么没有下巴的老太太吃馄饨漏了一地啦……
美国孩子的典型恐怖故事之一就是床底下有怪物。我小时候听了恐怖故事,虽然很害怕,但黑灯后,一家人挤在一间不大的屋里,前后左右都有人,也就没什么大不了了。美国人,两三口之家住一幢洋楼,就是那种有数不清的门窗的“小”洋楼 (我有位朋友的小洋楼有76 个大大小小的玻璃门窗)。一般中产阶级家庭的住宅少的占地一两亩,多则十几二十亩。这还不算,要命的是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与父母分室而居,要自己独立面对一两扇大玻璃窗,还有那个“深不可测”的床底……
美国人是不是不爱孩子?
怎么能如此忍心?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做要培养孩子的什么精神?
这背后是不是有比那深不可测的“床底”更深奥的家庭教育哲学?
人与家庭难分难舍
美国家庭教育的特色很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就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色。
美国人从自己的孩子呱呱落地之时起,就开始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他们那种让中国人难以置信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刚出世的婴儿与父母分床、分室而居。
把一个人从他的家庭中分离出去,是很难的。因为一个人与他的家庭除了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分难舍的“心理”关系。
我曾经有过一次很“恐怖”的经历。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柳州龙城中学,与柳侯公园一街之隔。一天,父亲想安安静静地看书,就让我和姐姐到对面的公园去玩。也不知当时我们到底有多大,应该是上托儿所或幼儿园的四五岁的年龄,我们住在龙城中学那会儿,父亲还是老师。
玩了些什么,记不清了。记得有一个“解放军叔叔”在翻单杠,引来不少人围观。后来,我只记得我们在一条石凳上坐的时候,一个男子慢慢地凑过来,逗我们说话。后来就说有很多的糖给我们吃,让我们跟他走。
我记得这个男子的脸色有点儿苍白,穿一件蓝色的新棉袄,没穿外套,棉袄上为固定棉花而间距分明地绗着的一针一针给我印象很深。
我有点儿傻,就说:“你又说有糖给我们吃,又不见有糖,你先给我糖……”
那男子掏来掏去,就是掏不出糖。他掏出几张钱,说是可以跟他去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