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9 11:21:3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素质研究室的研究员张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判定一个人具不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由调查所体现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决定的: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公民的科技信息来源,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调查是对这三方面取一个交集,每一部分都要答对到一定的比例。例如‘公民对科学的理解’部分有16道题,答对10道就被认为是合格的,三个方面都合格了,就可以说测试者具备了基本科学素质。”张超介绍说。
但是也有一些题目是有一票否决权的,比如在测试“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时,有一道题:“你是否根据生辰八字算过命以及您对算命的看法”,如果选择“曾经算过认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那么,即使他的其余问题全部答对,这个人仍旧不能算是具备公民基本科学素质。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处较低水平
2007年的调查数据表明,《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人群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4%,城镇劳动人口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0%,而农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1.0%。
调查结果表明,公民科学素质城乡差别很大,城镇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6%,远远高于乡村居民的1.0%。而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9%,中部地区为1.8%,西部地区为1.3%。
张超向记者介绍说,从总体规律看,学历高的人一般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水平,但由于我国人群差异和地区差异比较大,也会出现学历高但科学素质较低的情况。“在我们的调查中,还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其科学素质还不如农民。从科学素质定义的角度上讲,这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国际科普理论学者也认为,掌握科学方法才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已经进行了近20年。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的数据,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3.27%,这个数字在2007年是 2.25%,在2003年是1.98%。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早在1989年,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就为4%了。1991年,日本的比例为3%,1992年,欧共体的比例为5%。而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高达17%。
与2001年欧盟15国、美国、日本进行比较时,在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方面,瑞典排名第一,中国名列最后。在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上,中国也几乎排名最后。
公民科学素质提高任重道远
专家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依然很低,导致科学素质总体偏低。同时,中国也缺乏专业的科普人才。目前,承担科普重任的主要是一些科技馆、博物馆,但在农村地区,往往缺乏这样的条件。而许多科学家不仅自己不积极做科普,对于科学传播的态度也不积极。
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钟琪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北京每年有1000多名科研人员退休,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从事科普工作。有很多人退休后,正是继续出科研成果的时候,可能没有时间、精力。而且,现在社会上有个认识上的误区,瞧不起科普,认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普“没出息”,搞不了科研的人才搞科普。
“实际上,这是关系我们民族未来的一件大事。搞科普很难出名,很难获利,但对社会的贡献却很大,没有人做科普启蒙教育,未来的科学家从哪儿来?”
尽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国家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越来越重视。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科协关于在我国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建议,并委派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科技部、教育部等13个部门,共同推进这项超长期宏大计划的实施,力争到2049年共和国建国100周年之际,在我国实现“人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
“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差距是数量级的差别,科学素质到一定的阶段,也就稳定了,而我们正在处于上升期。调查的目的不是比较高低,更主要是把调查数字还原到其他国家当时的发展的背景下。譬如美国,在公民科学素质为3%时,社会是怎么样的一个背景,有什么相应的措施,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但具体怎么提高和促进公民科学素质,还需要更多、更扎实、更长期的努力,需要政府各个部门来支持。”张超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