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人-IAACP.org 平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8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在美国》节选-谁改造谁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1 16:1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
(美)黄全愈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我们应该怎样当家长?作者用一位教育学家严谨的态度,用一位父亲的眼光审视中美家教的异同,用生动、风趣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原汁原味的美国家教,并提出了许多难能可贵的建议:如何为你的孩子设定正确的目标?如何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为什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谁改造谁

    要不要改造孩子?如果要改造,怎么改造?由谁来改造?改造成什么样?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刻都在困扰着家长。中国家长的事无巨细多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和设想来改造孩子,大到成人后的志向、恋爱结婚,小到脾气爱好、吃饭穿衣、交朋友,等等,无不唯家长之意为尊。 我们有如制作盆景一样,强扭这枝、硬弯那根地按照我们的设计来“改造”孩子……
    美国家长不按自己的设想改造孩子,不强迫孩子接受家长的意志。家长只是尽力为孩子创造环境,孩子最后怎么长,能长成什么样,是孩子的事。
    爱瑞卡“跟踪”
    《素质教育在美国》出版后,有许多家长对描写爱瑞卡“惊心动魄”地胡闹,其父母听之任之的那个部分“耿耿于怀”,几年过去了,至今仍有读者来信关心或说关注着爱瑞卡的成长。因篇幅关系,在此不重复描写,请读者参阅《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的有关章节。
    《素质教育在美国》描写的关于爱瑞卡的那段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1998年的年底,两年多过去后,爱瑞卡有没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实在撩拨人。为此,我专门进行了跟踪。
    1月12日是泽克的生日,科迪的生日只比哥哥的生日晚两天。2001年1月14日是星期天,小哥俩的生日活动都安排在这天。
    古瑞克领着泽克和他的七八个哥们儿到我们西金库市的运动游乐场来玩,科迪则和他的五六个好友,由阿莱希欧博士带到汉密尔顿市的儿童游乐场去玩。
    我们邀请他们全家在两地的活动结束后聚集到我们家来。父母亲领着哥俩搞活动时,姐俩怎么办呢?
    经商量决定:先由古瑞克把杰西卡和她妹妹爱瑞卡带到西金库市的运动游乐场,再由我开车去把姐俩接到我们家来。
    接孩子来我们家玩,那是再高兴不过的事啦!妻子说,她要留在家里做饭,而我得去接孩子,我捞了一份好“工种”。说实话,高兴是高兴,我心里相当担心那个4 岁的爱瑞卡。9岁的杰西卡已经是个很懂事的“大姑娘”了,半点问题没有。但我又想,路程不长,让杰西卡牢牢地“管”好她,我锁上车门,只管往回开就是了。去的路上有点儿堵车,比预定的时间晚了点。杰西卡冲过来抱住我,爱瑞卡站在古瑞克的身边,瞪着两只大眼睛,有点儿怯生生地看着我。我把她抱上车,古瑞克就领着早已等不及的男孩们冲进游乐场去了。
    妻子交代如果爱瑞卡不“闹”的话,顺路买一个生日蛋糕。我看姐俩挺好的,对我那些故意“逗”孩子的问得有点儿“傻”的问题,爱瑞卡都认真地有问必答,连“在她心目中排顺序,是全愈在前还是吉吉(我们家的大黑狗)在前”这样的问题都答了,虽然答案不是很令“人”满意,但表现很好。于是我决定顺路停车买蛋糕。天很冷,下着小雨。下车时,不知什么原因,车钥匙给卡住了,在我设法把车钥匙拿出来的过程中,爱瑞卡静静地坐在姐姐身边,一点没闹。有心“收服”爱瑞卡,一进商场,我就问爱瑞卡想买什么糖?什么饼?什么饮料?什么冰激凌?只要不闹事,她要什么我都准备给她买什么。爱瑞卡只是笑着摇头。我拿起一盒巧克力饼干,她眨巴着大眼睛没说话,我想这回对路了,就往手推车里丢,杰西卡认真地说:“爱瑞卡,你真的喜欢呀?我看你不会喜欢的!”
    爱瑞卡忙笑着连连对我摇头,说:“No.”分发生日礼物时,妻子很公平地给了每个孩子一个 Beanie Baby,过生日的、 没过生日的都有份儿。Beanie Baby 是美国很流行的一种玩具,很多孩子专门收集各种各样的 Beanie Baby。 爱瑞卡选了一只粉红色的小猪,杰西卡得了一个蓝色的海马。
    妻子去年回国时,给杰西卡买了一个很漂亮的“中国娃娃”, 还是个“格格” ——中国公主。这是妻子早两年答应给杰西卡的,那年回国时才买到。趁着今天见到杰西卡,妻子就把那个精致、华美的“中国公主”一起也给了杰西卡。
    看着杰西卡喜不自禁地抱着那个“中国公主”,我的心猛地一沉。糟糕,爱瑞卡要闹事,这回可找到由头大闹了!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那个“格格”身上,人人都赞不绝口,杰西卡更是爱不释手,走到哪儿捧到哪儿。爱瑞卡追着姐姐看她手中的中国“格格”,那个眼馋劲儿,看了直让人心疼。
    让我惊奇的是,爱瑞卡竟然一声没吭,只是爱抚地用手去触摸一下“中国公主”身上戴着的闪光发亮的首饰。我心里责怪妻子总是偏爱杰西卡,怎么就没想到爱瑞卡呢?杰西卡看看自己的“中国公主”,又看看手里的那个蓝色的海马,很懂事地放下了那个蓝色的海马,说:“我有这个娃娃,不能再要这个 Beanie Baby了。” 妻子对爱瑞卡说:“爱瑞卡,如果你喜欢,可以要这个 Beanie Baby。”
    爱瑞卡懂事地眨着蓝色的眼睛,看着姐姐,问:“你真的不要这个 Beanie Baby 了吗?如果你真的不要了,我想我会很喜欢再有一个 Beanie Baby 的。”然后,说了声甜甜的“谢谢”,抱着两个 Beanie Baby,爱瑞卡笑了。
    看得出她那小小的心里感到了一点平衡。想起两年前爱瑞卡那个胡闹劲儿,再看看眼前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我简直无法把她们联系在一起。
    饭后,孩子们下楼去玩去疯了,我们四个大人留在楼上聊天。我把我们发现的爱瑞卡令人吃惊的变化向阿莱希欧博士夫妇说了,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的吃惊发现并没有引起他们的吃惊!
    我问道:“爱瑞卡生气时,还会像过去那样胡闹吗?” 阿莱希欧博士淡淡地答道:“No! 生气时,只是撅着小嘴,抱着双手,低头斜眼看人。”说着还模仿爱瑞卡生气的样子。
    说实话,那生气的模样更可爱。后来我甚至想逗她生气,看看她那生气的小样,但终于还是不忍心逗她生气。我们吃惊地问:“爱瑞卡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他们夫妇俩你望我,我望你,答不上来。后来,阿莱希欧博士说:“没太注意,大概有年把了吧!” 他们家四个孩子,我们可是亲眼看着长大的,那种无为而治,那种开明开放的美式家庭教育,确实让人不可思议,却又确实让人刮目相看!我想起两年前爱瑞卡“无理取闹”时,他们那很简单的解释:“孩子哭闹自有他们的道理,不舒服了、渴了、饿了、心情不好等都可能是哭闹的原因。哭闹也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哭够了、闹够了,到头来也会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办。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应给孩子留下自决的余地。”
    才两年多,爱瑞卡已经长大了,懂得自己控制自己,不再是个任性、胡闹的小姑娘了。其实,要说长大,她也不过才4 岁。
    爱瑞卡的父母没有过多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孩子,他们曾让她当众任意胡闹。可能在某次大闹之后,爱瑞卡忽然发现胡闹很没意思,所以就停止了,并开始注意与他人的互动。她到底是怎么变的、怎么进步的,连她的父母都说不清楚。但她确实是变了!这实在值得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去研究。
    用制盆景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能得到盆景式扭曲的孩子。主张给孩子提供开放环境的家庭教育,是在建立一个阳光明媚的大园子,让幼苗得到必需的沃土、阳光、水分,把先天的基因充分地发挥出来。因为自立自长,也可能歪七倒八,但毕竟是自力“根”生的,有长成参天栋梁的后劲儿。

接下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6:17:29 | 只看该作者
这种方式,同我们看惯了的“制盆景”式的家庭教育完全不同。
    我的导师的人格力量
    中国的家长可能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家长。
    孩子小的时候,要管吃、管穿、管睡、管学习、管健康。孩子大了,还要管报大学、考大学、读大学。等孩子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又该为他们张罗着找对象、谈恋爱、结婚,再接下去就是带孙子……
    说到家长干预孩子找对象,故事很多。孩子什么时候可以谈恋爱,找什么样的对象,怎样谈恋爱,对于这些问题,一些父母干得比本职工作还出色。
    我有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当老师,几年后同她当年的一个学生结婚。丈夫比她小几岁,又曾是学生,这就引起男方家的不满。先是逼儿子离婚,儿子不干。男方家的父母轮流找到这位朋友,哭哭啼啼地跪在她面前,求她主动放弃这门婚姻。
    这位朋友也挺潇洒,让男方自己决定。最后,毕竟是儿子手腕扳不过老子的大腿,他们离了婚。男的又昏昏忽忽地同一个父母相中的、门当户对的女孩结婚生子。
    从“五四”算起,“婚姻自由”喊了快一个世纪了。但看一看你周围,这种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的婚姻并不难发现。婚姻自由?当你的儿子为你带回一个残疾的儿媳,当你的女儿为你带回一个落魄的女婿,你会怎么样呢?我攻读博士学位时的指导教授塔克曼博士,有三男一女,最钟爱的小儿子叫杰夫,在密苏里州的一所医院里当儿科医生。
    在美国,有两大职业最富有,也最令人注目。一是“救人”的医生,一是 “杀人”的律师。那些住豪宅、开名车的,少不了这两类人。
    塔克曼博士是我们迈阿密大学工资最高的十大教授之一,其夫人是辛辛那提大学护理系的教授。出身教授之家的儿科医生,似乎更应该是人上人。
    有一年,我们到塔克曼博士家过圣诞节。塔克曼博士的夫人很高兴地拿出几张照片给我们看,是杰夫同他的女朋友南希的照片。照片上的南希长得很瘦很小,面色青青的,同身体健壮、英气勃勃的杰夫反差挺大。塔克曼博士的夫人告诉我们:南希是杰夫医院的一个护士。他们本来准备今年圣诞节结婚,但南希身体不好,刚住过院,就没赶着办婚礼。医生娶护士,也还是般配的。
    后来,从塔克曼博士那里,我们不断地听到一些杰夫同南希的故事。原来,所谓的南希身体不好,其实不是感冒咳嗽一类的“不好”,而是真正的、大大的不好。那年,南希住院是去做换肾的手术。
    南希是一个残疾人,肾换了两次,肺也做过手术,背是驼的。不久,听说杰夫同南希终于结婚了。举办婚礼时,塔克曼博士夫妇专门飞到女方的家乡去庆贺婚礼。
    杰夫同南希婚后不久,他们双双回家来看塔克曼博士夫妇。系里请他们俩来讲了一节课。当南希上台讲时,我特地看了一下杰夫,他在下面看着妻子时表现出的那份倾情、那份专注、那份投入,让人动容。
    由于南希身体不好,他们无法要孩子。后来,他们决定到乌克兰去领养一个孩子。结婚数年,第一次要做人父人母,夫妇俩激动得几夜睡不着觉,忙进忙出,奶瓶、小鞋、小帽、小衣、尿布,准备了一大堆。两口子高高兴兴地从乌克兰接回孩子后,南希突然病重,再次做了手术。结果终于回天无术,刚有了自己的孩子,做母亲没几天,南希就去世了。杰夫带着才几个月大的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单身父亲。在这期间,为了照顾南希和那个刚刚领养的孩子,塔克曼博士夫妇在密苏里一住就是几个月。
    我这里要说的是,十多年来尽管塔克曼博士给我灌输过许多尊重他人(包括孩子)的独立意志的观念,但平心而论,如果这件事轮到我头上,我可能很难做到不去制止这场从一开始就知道不会有好结果的婚姻。在中国,一般来说,做父母的恐怕都会阻止这档子完全“不般配”的、根本不会有好结果的婚事。为儿女的婚事,闹到父母与子女脱离关系的,亦不少见。
    当然,我并不真正知道塔克曼博士夫妇是否曾经干涉过儿子的这桩婚事。但最终尊重儿子的感情、意志和选择,却是事实。我从来没有见到塔克曼夫妇流露过哪怕半丝对儿媳的轻视,言语和眼神流露的皆是深深的爱惜。
    2000 年9 月18 日,我从国内讲学回来,塔克曼夫妇俩请我们全家到意大利餐馆去吃饭,一上车,他们就轻声地把杰夫妻子去世的消息告诉了我们。
    车里,谁也没再说话……我坐在车后,看着他们在晚风中飘动的花白头发,又一次感受到他们深厚的人格魅力。
    “爸爸,您无法说服我的,只有我才能说服我自己!”
    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不凭父母或师长的主观设计去改造孩子,说起来不容易,做起来就更困难。矿矿总说我不喜欢外国当代音乐。其实,我也是喜欢过的。出国前,大概是1986 年,我参加英语培训班,老师让我们听了一首BBC 播放的歌曲。歌词大意是一个母亲每天送孩子上学,坐在门边目送孩子消失在上学的小路上,母亲想着孩子一天天大了,有一天将要永远消失在这条小路上……
    不知为什么,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
    现在,矿矿一天天长大了,一天天离浪漫的童真童趣越来越远,一天天接近严酷的社会现实,孩子同父母间的差异、分歧越来越大,孩子和父母一天天都挣扎在选择或放弃之间。
    矿矿上高中后,我们和矿矿常就有关他的活动、课程的选择进行讨论。一次激烈的争论后,矿矿说:“爸爸,您无法说服我的,只有我才能说服我自己!”
    听了这句话,我一时语塞!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总是以为父母是能够说服孩子的。做父母的总是以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明白,因此,把简简单单、明明白白的道理讲完了,就是说服了孩子。其实,父母说的只是父母自己理解了的道理,并不是说把简单明了的道理说完了,孩子就应该服了。孩子最后的心服,只能是孩子说服自己。孩子的心服和父母的讲道理,本来是两回事,做父母的总以为是一回事。我们往往把复杂的事理看得太简单。做父母的总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以为父母可以改变孩子的想法,可以改造孩子的意志,可以代替孩子进行思维。
    我们往往很容易忘记,小小年纪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维,将来他们也要独立地闯天下、过日子。
    前一章“谁的兴趣”,谈的是以家长的兴趣代替孩子的兴趣,还是真正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的问题。同这一章里谈的问题相比,兴趣的培养只是一个小引子。中国的家长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小到兴趣的培养,大到孩子的个性形成、婚姻大事、职业选择,都有“喧宾夺主”、包办代替的传统,甚至有的家长还认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人培养孩子的核心是培养“听话”的孩子,完全按照父母意志生活的 “乖”孩子。其实,我们所谓“听话”的乖孩子,就是由家长任意“改造”的、没有独立意志的“盆景”式扭曲的孩子。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孩子的个性不能充分发展,孩子的潜在素质不能完全显露,孩子的意志不能实现。
    看看中国目前高考、考研、留学的情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生死搏斗”,谁在操纵着这个“可歌可泣”的场景呢?正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的那只无形的手。
    美国家庭教育的一大长处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生长环境,让孩子在自己的选择中长大。
    阿莱希欧博士夫妇对爱瑞卡个性发展的过程所表现出的宽容,塔克曼夫妇对爱子杰夫那个不会有好结果的婚姻的包容……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不轻易按家长的意志去改造孩子的教育特点。
    这种培养孩子的方法,更能充分发展孩子的素质。在这里,不是谁改造谁的问题,而是孩子的独立意志、孩子的自我改造应该得到尊重的问题。当然,如果父母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走向歧途,比如吸毒、参加地下帮派,那当然需要改造孩子!就好像一棵小树上长了虫,你当然不能袖手旁观。比如,最近几起校园枪击案的主角,都是来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这同美国的一些家庭对孩子的过度放纵有关。
    过度放纵,同过度压缩一样,也会从另一方面毁了孩子的前程。
    建议:
    怎样做到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
    ☆孩子的人格是落地生根的。孩子虽小,但却是个独立的个体。孩子虽然还“依附”父母,但孩子也有自己的独立意志、独立思考,有对生活的独立看法。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立意志。
    ☆孩子的独立意志同父母的意志往往会发生冲突。冲突来临时,父母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尊重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充分表明父母的态度。
    ☆给孩子表达甚至发泄自己感情的机会。有时孩子面对生活的难题会表现出徘徊、犹豫,甚至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疏导感情,给孩子一个回旋的机会。
    ☆给孩子陈述自己的意见、想法的机会,特别是当孩子的想法与父母完全不同的时候,父母应该冷静地给孩子一个表达自己意志的机会。
    ☆当面临多种选择时,把选择权留给孩子,给孩子留下自己作决定的余地。
    ☆同孩子一起坐下来,对双方的分歧冷静地讨论,摆明利弊。但应该把决断权留给孩子。
    ☆或许孩子的选择是不明智的,或许孩子的选择是有道理的,但这都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给孩子一个自己说服自己的机会。有时尽管父母明明知道孩子的选择是不适当的,但也不要强迫孩子接受你的意见。给孩子留下一个时间、空间的余地,让孩子最终自己说服自己。
    ☆当然,如果孩子走上了歧途,那是需要改造孩子的,必须行使父母的权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免责声明|我是中国人  

GMT+8, 2024-5-4 15: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