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纽约不爱私家车
陈思进
这几天,我接连接到国内好几个亲友的电话,都说是看到一则新闻,说2009年11月初著名英国纪录片女导演弗兰妮,在伦敦下班回家途中碰到一群十几岁的街头女混混,将弗兰妮狠狠推倒在汽车上。眼看就要挨打的弗兰妮吓得直喊救命。这时,一名戴着头盔的男子骑自行车路过,听到有人求助,他马上冲向这群女流氓,大喊一声:“你们在干什么?”弗兰妮定睛一看,来人竟是伦敦市长鲍里斯。
我这几个亲友都问,堂堂的伦敦市长怎么会以骑车代步呢,是真是假?我查了一下新闻来源,告诉他们这绝对是真的。鲍里斯是有名的“单车市长”,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无独有偶,在美国还有一位“地铁市长”,他是位居“世界之都”纽约的市长彭博,身家上百亿美元,每天乘坐4、5号地铁上班。起先我还以为是他拉选票的“噱头”,后来有两年我每天也坐4、5号地铁上班,便隔三岔五地撞见他,这才相信他不是在作秀。
美国的确有开车文化,平均每个成年人都有车,所谓车轮上的国家,不过在最像北京上海的纽约,人们却几乎都不开车。最早留意到这个现象是我刚进华尔街不久。一次,我的顶头上司要我和他一起出差去波士顿,他告诉我要租一辆车。我感到很奇怪,便问:“为什么不开自己的车?”他说:“我没有车。”我想,他每年至少赚50万美金,为何不买车?后来才渐渐注意到,“真正”的纽约人几乎都不养车。
近来这种现象连国内的亲友也注意到了。一次和老同学凯伦聊天,她说最爱看纽约生活的电视剧,比如《老友记》和《欲望城市》,她问我:“电视剧里的人怎么都不开车,出门不是坐地铁就是打的?”我说:“生活在纽约,公共交通发达,计程车随叫随到,非常方便。如果自己开车的话,由于堵车,根本无法控制时间。”
我曾在纽约的大街上,看到过这样一段场景:一对年轻的恋人,就像我们当年那样,男的骑在自行车上,女的坐在前面的架子上,俩人相偎着谈笑风生,快乐地穿梭在车流中,如鱼得水;而边上一辆辆外地来的大奔堵在车流里动弹不得,车主开了车窗“Fxxx,Fxxx”地骂骂咧咧。周立波说上海目前平均车速是每小时 0.8公里,我看到的场景大概上海人也时常所见吧。
有的时候人会分不清手段和目的。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地方,开车原是一种手段,可现在很多人却把开车当成了目的。我有个表弟从美国加州搬到纽约,那时我住曼哈顿。他先在我这儿落脚,但想不通我为什么不养车。一周后,他找到一套很满意的公寓,在曼哈顿第一大道上,但他发现那栋楼里没有停车位,最近的一个停车场在15分钟以外的地方。他问我:“住在这儿我怎么开车呢?”我说:“住在这儿,你不需要开车。”他问:“在北美怎么能不开车呢?”我反问:“在北美为什么一定要开车呢?”而为了能开车,我表弟搬到了新泽西州,宁愿每天在路上花两三个小时到曼哈顿上班。
就像周立波在舞台上感慨的那样:“我们好不容易开汽车了,人家又骑自行车了……”近年来,人口密度高、最早城市化的欧洲各国越来越流行骑自行车,而原来的自行车大国——中国,人们却越来越来热衷于拥有私家车,而且迷恋拥有豪华型耗油大车。这种转变真令人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