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人-IAACP.org 平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师业已辞世,精神财富永存-转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22 09:58: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师业已辞世,精神财富永存


  钱学森: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二00一年,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奖金一百万港币。钱学森将这笔钱捐给中国科协沙草产业基金会,并说了一句诙谐而意味深长的话:“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今天,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科学家与世长辞,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哀恸和对他传奇人生的默默追思。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幼时的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被邻里赞为“神童”。二十三岁时,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并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

  在美留学期间,钱学森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门,并在三十六岁时就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此时,大洋彼岸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变。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钱学森萌生了回国的念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他说。

  但他回国的道路并不平坦。一九五0年八月二十九日,钱学森买了回国的船票。但第二天,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钱学森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美方声称,在钱学森托运的行李中发现了近八百公斤的草图,笔记和照片,这些全部是技术情报。

  此后的五年,钱学森一直被美国联邦调查局软禁。直到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五次中美大使级会谈上,双方终于就两国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第三天,钱学森就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对他的管制令撤销,他可以自由离境了。

  一个月后,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在新中国成立五周年的国庆日,钱学森抵达香港。面对前来欢迎的人群,钱学森说:““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阔别二十年后重新回到祖国的钱学森一心想着实现“科学报国”的理想,毫不计较每月仅有三百多元的工资。此时的他并不知道,他的归来使新中国的领导人把导弹研制的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一场惊天动地的巨大工程正在酝酿之中。

  一九五六年十月,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并出任首任院长。而此时的中国,在导弹研制方面就像一张白纸,许多与导弹相关的词汇都是钱学森亲自翻译的,他又像在麻省理工学院一样拿起了教鞭,为新来的大学生们教授导弹概论。

  经过不断摸索、试验、失败、困苦,一九六四年,东风二号导弹顺利发射,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中近程导弹。三个月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也试验成功。此时,实现两弹结合、使中国拥有导弹核武器的艰巨任务,又摆在了钱学森面前。

  一九六六年,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两弹结合试验获得成功。四年后,中国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划破长空。“两弹一星”的计划全部实现,此时的钱学森,已是年近花甲。

  晚年的钱学森,仍然密切跟踪最新现代科技的发展,但他最关注的是一个更加宏观的问题: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二00五年,病榻上的钱学森向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但对于别人给他的赞誉,他总喜欢说一句话:“我不敢当。”

曾有不少人希望给钱学森写传记,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至于我死了,写不写传记,应由人民来决定。如果人民认为我钱学森还为国家做过一些事的话,那就是对我最高的奖励。

贝时璋最后的话:“我们要为国家争气!”



贝时璋老人与世长辞,大家都说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就在1028日上午,贝时璋先生还召集了6位研究人员一起讨论如何在已有的创新课题基础上继续努力工作,热情地鼓励大家要以为国争光为己任。王谷岩是六人之一,他回忆说,2009年诺贝尔奖公布后,老人的心情就一直很不平静,他对我国科学创新问题陷入了深刻的思考之中。


“贝老想起北京大学教授林克椿198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发现了螺旋状脂质体,1982年《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这一成果。贝老觉得这个方向值得努力下去,特别邀请林教授过来,鼓励大家更进一步做下去。”王谷岩说,那天贝老精神很好,也很激动,和大家聊了有一个多小时,告诉大家“我们要为国家争气!

  “我们要为国家争气!”这就是贝老留给中国科技界最后的遗言。“爸爸走得很安详,是在睡梦中离开我们的。”在协和医院工作的大女儿贝濂说,“他睡得很安详,和平时睡觉的姿势一样,被子也盖得好好的,没有因为不舒服掀被子。”

  每天步行3000

  有一年春天,记者曾跟随中科院领导前往贝老家拜访。那一年,他105岁。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进入贝老家门时,家人已把贝老搀扶到客厅。见到路甬祥等领导的到来,他特别高兴,或许因为同是浙江宁波人,同是浙江大学负责人,又都有留学德国的经历,他们的交谈十分热烈,还不时使用德语对话。

  当领导们离开后只剩下记者时,他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去所里了,走不动了。不过,他们还愿意来找我商量一些事情。”因为听力不很好,他时常需要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人使用彩笔写出交谈的内容。为了把他人的意思弄清楚,他会用放大镜一字一字认真阅读,然后认真回答提问,丝毫不乱。

  贝老的清醒与记忆力让记者十分吃惊,很想了解他的养生秘诀。便问:“您平常饮食有什么特别配餐吗?”“日常食品,主要是搭配,荤素都有,所以什么都不缺啊!”他说。



  贝濂介绍,父亲长期以来坚持每天步行3000步,有早起早睡的习惯,还会关起门窗伸伸胳膊、踢踢腿。很久以来,他坚持每天吃6片维生素C3片维生素B。他认为,这两种维生素具有抗氧化作用,也许是延年益寿的方略。年轻时,他最爱吃红烧肉,而且偏爱吃肥肉。因此,家里餐桌上经常出现这道菜。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道菜的量也减少了。

  从未停止思考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党委书记杨星科说,贝老心态一直平和,不争任何利益。所有这些或许是他长寿的秘诀。

  然而,更重要的可能是他从未停止思考,使他的生命活力远远超出了常人。据悉,几年前,他还发表了《开展宇宙生物学研究 为载人航天作准备》的文章。

  如今,在生物物理所办公楼的大厅里,摆放着先生的铜像;在一间会议室里,陈列着先生率领生物人前进的每一个“脚印”;在实验楼里,一直保留着先生使用过的办公桌椅。

  为了纪念他的崇高,不仅太空中早已命名了“贝时璋星”,而且地面上也设立了“贝时璋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贝时璋班”……

  曾获5个德国博士学位

  他曾获5个德国博士学位。1928年,贝时璋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50年之后的1978年,图宾根大学再次授予他博士学位;60年之后的1988年以及75年之后的2003年,图宾根大学又两次授予他博士学位;在贝时璋院士获得博士学位80周年之际,图宾根大学第5次授予他博士学位,使他成为图宾根大学的“钻石博士”。可见,他一直是图宾根大学的骄傲,赢得德国人的尊敬,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获得这种荣誉的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免责声明|我是中国人  

GMT+8, 2024-4-29 23: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